一部值得期待的儿童剧 ——《天堂里的老师》观后
这是一部描写教师的戏,选题、立意都非常有价值。
作品结构很别致、很独特。四场戏分别是“昨天”“前天”“今天”“明天”。故事都发生在偏远的山村小学:第一场“昨天”,年轻的乡村教师王元以独特的方式“收服”了调皮小学生猴皮精,却在大雨带来的泥石流中,为保护猴皮精和学生们,献出了生命;第二场“前天”,一位名叫洪梅的老教师前来接替去世的王元老师,通过洪梅老师,故事意外地跳荡到王元老师的童年——当年调皮的小王元被洪梅老师“收服”,在一次山洪暴发时,又被洪梅老师舍身相救,从此立下了当老师的志愿;第三场“今天”,失去王元老师的孩子们,靠着对老师的回忆,彼此温暖、支撑着艰难的生活,内疚的猴皮精,学着以王元老师的方式,帮助着受伤的同学山妹;第四场“明天”,未来的某一天,长大成人的四名同学重回乡村小学,看到了像王元一样留在这里、成为乡村教师的猴皮精……教师的职业精神在三代乡村教师的身上传递着、发扬着。
围绕着主人公(虽然他并不是一直在场)王元老师,全剧描写了三代乡村教师的成长,它跳出了一人一事的叙述,以一种新鲜、自由的时空跳荡,讲述了一个动人的、具有历史纵深感的“师心传承”的故事。 所谓“医者父母心”,师者,更是父母心!如同剧中的一句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台词:“因为我是老师!”真正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精神的引领者,是孩子的人格榜样,是在言传身教中,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会不会相信这个世界、爱这个世界的示范者,所谓春蚕到死,所谓蜡炬成灰——教师是一份需要交付全部身心的、几近神圣的职业。身为教师,首先应该具备的恰恰是这份如山如父、如水如母的质朴大爱——师心!全剧以回环式结构,从王元的形象塑造,最后指向了这一代孩子再一次接过老师这样职责,让主题在情感的延展中自然流淌出来。
剧作除了在结构上的新颖,也非常有意识地注意到了师生关系中的个体生命对个体生命的影响。王元老师的出场,是淘气鬼猴皮精用写在黑版上的“玩老师”三个字呼唤出来的。而王元老师更以“大男孩”“大顽童”的形象给予了呼应。应该说,剧中的王元老师,具备了一个独特的戏剧人物形象的雏形:曾经淘气、叛逆的小王元,因为遇到了柔弱却包容的洪梅老师,最终成为了“这一个”王元老师。之后,“这一个”王元老师,征服并影响了又一个淘气、叛逆的猴皮精……我一直非常赞赏一句话:最好的教育,就是使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。每一位优秀的老师,首先一定是一个真实的、温暖的、包容的、人性味十足的人。然后,再去自己的人性去“春风化雨”,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。
这部戏的主创团队,包括演员,除了编剧陈传敏是业内资深专家,其余基本都是年轻人。在年轻导演许曼地的总体把握和带领下,舞台上充满活力,整体呈现很大胆、很大方、很现代也很开放——心胸、视野、审美趣味的开放。感受得到年轻戏剧工作者们的热情和艺术追求。
舞台呈现有很好的样式感,很好的歌舞化的追求。在这里面,我们看到了一番特别的用心和可贵的努力——儿童剧创作中,我们往往首先要考虑:怎么让孩子看下去,怎么让孩子懂?如果孩子看不进去,无论多么深刻的思想,多么动人的剧情,都会是白费的。怎么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,这是特别需要去解决的。本剧所采用的歌舞化样式,不仅动听、好看,更是对独特观众群(青少年观众)需求的一种特殊关照:可以帮助并不了解偏远山区生活的小观众们,顺利走进那一片遥远而陌生的生活——能够进剧场看戏的,都是衣食无忧的孩子。怎么让他们理解那群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,必然要从引起关注开始。关注之后才会了解,了解之后才会理解。包括,怎么让一个沉重的话题,一片灰蒙蒙的、艰苦的生活场景有色彩的呈现在舞台上,这些都是需要费心思的,需要寻找、创造一种更加活泼的、丰富的视听方式。剧中形成了歌队,大量使用的童声合唱,其音乐完成得非常好。旋律优美、单纯、动听、上口,演唱录制的质量也非常高,清亮纯美,带给全剧一种现代感。作用在戏剧中,它又构成了咏叹——属于少年的欢快咏叹,也是对剧中人物、主题思想的咏叹、诠释和升华。同时,大量的歌唱也使这部近于散文诗的戏剧以情取胜。舞蹈及肢体动作的编排,也有许多新意。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与形象设计结合得很好的“泥石流”的拟人化舞蹈。这种舞蹈避免了用多媒体表现泥石流的过实、避免了用舞美动作表现泥石流的过繁,形体的“泥石流”是好看的、清楚的、儿童趣味的、流动自如的,同时,又令这一构成灾难的自然现象有了情感指向和态度表达的可能性,也帮助了台上演员的表演。
由申奥担任的舞美设计也非常有意思,看上去非常简单,但并不单调;它是灵动的,但不轻浮;是有份量的,但不沉重。可以勾起观众许多不同的、关于童年、关于乡村的联想,而且富有诗意。其功能作用也发挥得非常好,令整台演出,在频繁的时空跳荡中,可以顺利、自然地一气喝成。多媒体设计亦简单有效有新意,在王元老师与猴皮精进行瞟准、投掷粉笔头的游戏中,黑板上的小人形象土气而稚气,但多媒体却作出了最能引起当下孩子兴趣的动漫游戏的效果,令王元老师百发百中的“本领”充满了引起孩子兴奋的现场效果……
演员在台上的非常热情、认真、投入。全组演员展现了儿童剧演员必须的多才多艺,能唱能跳能蹦能折腾,十八般武艺样样全能。
安徽省话剧院这些年不断有非常好的原创作品推出,尤其是“徽文化三部曲”:从《万世根本》、《徽商传奇》到《淮河新娘》,令国内同行们不断感受到了这样一个剧院的活力、创造力和整个团队的精气神。这部戏依然令人看到了台上台下的生龙活虎,值得致敬!
《天堂里的老师》这个戏不仅应该演给孩子看,更应该演给大人看。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,许多潜能的发现、许多人格的形成、甚至许多命运的改变,都会与自己经历过的老师有关。老师不同,结果不同。还有,正如欧阳逸冰老师所说: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。整个社会对老师的尊重不仅仅是对于一种职业的尊重,也不仅仅是对于一种高尚美德的尊重,而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,也就是说对我们这个民族、我们的灵魂的营养是文化,是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那里传承下来的崇高文化营养!所以这个戏还应该给现在担任教师的人们看,作为塑造民族未来的灵魂工程师,这部戏可以形象地唤醒被复杂纷乱麻木了的师心,师德!作为艺术作品,除了主题立意上的价值,目前它也具备了非常好的基础。
再谈一些我个人对这部作品的不满足之处,仅供年轻的主创团队参考。
进一步围绕着“师心传承”主题的挖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,精心剪裁,强化戏剧性;丰满主要人物,三个人物(三代教师)的主从关系有待进一步推敲、细化,互相映照,互为加强。进一步研磨结构,可围绕诸位专家老师提出的、已出现在舞台上的“阳光信箱”,把它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,进一步挖掘出剧名“天堂里的老师”所蕴含的特殊意味,在把握好时空逻辑的同时充分拓展,让艺术想象更加大胆,将“阳光信箱”发展成为老师与孩子、老师与老师、孩子与孩子之间打开自己、心灵交流的载体;形成“天上”“人间”的超现实情感线索,这不仅可以令结构更加独特,也会帮助深化主题、刻划人物、更扎实地表现人物的心路成长。从而在增加观赏性的同时,增强戏剧性和戏剧张力。
作为一部原创现实题材儿童剧,这个作品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基础,期待着它在年轻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被打磨成真正的精品。
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
作者:冯俐
本文网址:/lyceum/comment-detail?id=3
更多《天堂里的老师》的评论
话剧《天堂里的老师》首演 专家点评:爱上这部剧的灵魂
一部值得期待的儿童剧 ——《天堂里的老师》观后